中醫學文獻中沒有“內異癥”的病名記載,但在“痛經”、“癥瘕”、“不孕癥”等病癥中有類似癥狀的描述。
中醫學認為內異癥是異位的內膜有周期性的出血,蓄積于局部,并引起其周圍組織纖維化。病位是在下焦,胞宮、胞絡為病。外感六淫,如寒、熱、濕邪;情志因素,如怒、思、恐;生活因素,如房勞多產、飲食不節、勞逸失常;以及環境因素、體質因素的作用,均可以相互影響致機體氣血運行失調,或虛或實導致下焦瘀血形成,是常見的病因。
常見的分型有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結、痰瘀互結、氣虛血瘀和腎虛血瘀。中醫學認為血瘀為本病的關鍵,所以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根據不同證候類型,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結、痰瘀互結、氣虛血瘀、腎虛血瘀等,并結合痛經、癥瘕包塊、月經不調、不孕等不同主癥治療。
因本病發生與月經周期有密切關系,治療時尚須結合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及不同體質分別論治。經前以調氣祛瘀為主,經期以活血祛瘀、理氣止痛為主,經后扶正祛邪為主。常用內服方劑包括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清熱調血湯、當歸芍藥散、桃紅四物湯、理沖湯等。外治法主要有中藥保留灌腸、貼敷法、針灸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