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為是指患者突然沖動、傷人毀物等攻擊性行為,這類急診多見于以下疾病。
(1)人格障礙:在暴力行為中人格障礙占首位,如反社會型和暴發型。由于這些人格障礙者對挫折耐受力低或情緒不穩定,在不太嚴重的應激下即可發生暴力行為,部分人格障礙的病人酗酒或藥物濫用這些都可以削弱其控制力結果導致暴力行為。人格障礙者對親屬缺乏感情對社會缺乏義務感,所以無論在家庭中或社會上均可發生暴力行為。
(2)精神疾病:具有被害妄想或幻聽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可對周圍無關人員發生攻擊行為有嫉妒妄想的病人,可能對其配偶采取打甚至兇殺行為有思維聯想障礙的病人,由于曲解周圍人的言談,可以產生難以預料的攻擊行為緊張性木僵狀態的病人可突然轉變為興奮沖動傷人毀物等興奮性攻擊行為這一攻擊行為完全沒有目的性。嚴重抑郁癥惠者當悲傷絕望到極點,存在強烈自殺觀念時,出于對愛人和子女的同情和憐憫想到自己已無力保護他們需先將親人殺死隨即自殺。
(3)軀體疾病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處于急性精神錯亂狀態的病人可出現無目的的暴力行為,如癲癇性狂暴、癲癇精神自動癥等均可在意識障礙背景上發生危險的暴力行為。低血糖狀態下的病人可發生不安、叫喊攻擊性傷害行為。
(4)酒精中毒及藥物中毒: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性幻覺癥、震顫性譫妄及病理性酒醉時常可出現攻擊行為苯丙胺引起的急性腦器質綜合征也可見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