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結核瘤是指發生于胸膜結核性病變中逐漸出現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胸膜粘連以及干酪樣壞死灶。最后局部病變被吸收、濃縮成為纖維組織包裹的干酪性團塊。胸膜結核瘤多發生于結核性胸膜炎之后。
主要表現為局限于胸膜下的圓形或類圓形影,結核瘤位于臟層與壁層胸膜之間,成一個孤立的球形或結節性病變,直徑1到5厘米。
表面有薄膜,切面可以見到大量的干酪樣壞死,周圍為厚薄不一的纖維包裹成,鏡下可以見到肉芽腫性炎,凝固型壞死或干酪樣壞死,淋巴細胞、類上皮細胞、朗格漢斯巨細胞、炎癥細胞、膿細胞、組織細胞以及瘢痕組織等。最外層為增厚的玻璃樣纖維組織。從胸膜結核瘤的病理變化與演變趨勢來看,它不是抗結核治療過程中病灶短暫惡化或者是類赫氏反應。
研究發現,有明確的結合型胸膜炎病史者,治療不及時和治療方案不規范者約占半數以上,部分患者使用激素不規范。
有文獻報道,結核性胸膜炎發病后短期內抽出胸腔積液治愈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而超過兩個月再抽出胸腔積液發生胸膜增厚粘連著高達97%,胸膜炎的治療不及時和不規范以及激素應用的不合理是胸膜結核瘤形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