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不少心力衰竭的患者同時合并心房顫動,房顫和心衰互相促進,形成惡性循環。
心衰是房顫的主要危險因素,輕度心衰病人中約5%到10%患有房顫,而進展性心衰的患者中約50%患有房顫,反過來房顫通過改變血流動力學,增加血栓栓塞風險,以及房顫治療的不良作用,影響心衰患者的預后,尤其心衰性的房顫影響更加明顯。
臨床上心衰合并房顫主要分三種形式,房顫發作使心衰加劇,失代償性誘發急性房顫發作,永久性房顫合并心衰進展,失代償心衰誘發急性房顫發作,永久性房顫合并心衰進展。
對于心衰合并房顫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
1,評估血栓栓塞風險,進行抗栓塞治療。
2,控制心室率。
3,評估是否需要轉回正常心率。
評估血栓栓塞風險,可給予華法林抗凝治療,之后新的抗血栓藥物如,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也顯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控制心室率,可給予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
心衰患者應避免應用普羅帕酮,地高辛可增強迷走張力,延緩房室節的傳導,但在心衰失代償時,單用常難以控制心速率。
β受體阻滯劑是心衰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首選,但需注意的是心衰發作失代償時,應避免減弱心室肌收縮力藥物的應用,如β受體阻滯劑,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可用房室間消融和起搏器植入,節率的控制,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可給予電復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