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是紅細胞遭到破壞,壽命縮短的過程。骨髓具有正常造血六到八倍的代償能力,當溶血超過骨髓的代償能力,引起的貧血即為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有:
急性溶血性貧血多為血管內溶血,起病急驟,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頭痛、嘔吐、寒顫,隨后出現高熱、面色蒼白和血紅蛋白尿、黃疸。嚴重的患者出現周圍循環衰竭和急性腎衰竭。
慢性溶血性貧血多為血管外溶血,臨床表現有貧血、黃疸、脾大,長期高膽紅素血癥可并發膽石癥和肝功能損害。慢性溶血病程中感染等誘因可使溶血加重發生溶血危象及再障危象。慢性重度溶血性貧血時,長骨的部分黃髓可變成紅髓,骨髓腔擴大,骨皮質變薄,骨骼變性,髓外造血可以導致肝脾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