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病為全身性疾病,累及各部器官,其中以骨骼及胃腸系統的變化最為突出,為便于治療,臨床上將佝僂病分為早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三期。
一,早期,骨骼變化不明顯,此期患兒常多汗,尤以上半身為主,煩躁不安,好哭,枕部禿發等,黏膜有卡他性改變,腹瀉,便秘,并有神經癥狀,如抽搐、痙攣等。若病變進行,則出現本病的典型表現:
1、頭部,有時頭痛,前額突出變大,顱骨變薄,在顱頂骨或枕骨中部按壓,有乒乓球樣感,兩側額骨、頂骨及枕骨部都向外突起,形成方顱。
2、胸部,窄小有如雞胸病有串珠鏈狀類。
3、脊柱,常見為后突,偶有側突。
4、骨盆,前后徑變小。
5、四肢,所有長骨骨骺擴大變寬,腕部如手鐲,踝部如腳鐲。
二,恢復期,經過有效治療,病情好轉,精神神經癥狀消失,骨骺病變不發展。
三,后遺癥期,多見于兩年以上的小孩,經治療,有關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僅遺留輕重不等的骨骼畸形,如方顱、雞胸、腕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