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骨缺損,目前臨床治療骨缺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個,骨移植技術,包括自體骨移植、異體骨移植以及人工骨移植等。自體骨移植存在著,比如增加手術創傷,移植供區有限,取骨區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還有術后疼痛的缺點。異體骨、人工骨存在新骨形成緩慢,生物力學性差,以及存在免疫排斥反應的問題。第二個主要的治療方法,是伊里扎洛夫牽拉成骨技術,這一技術,適用于大段的骨缺損患者,該技術是建立在俄羅斯學者,伊里扎洛夫所提出的,張力-應力法則學說的基礎上,就是說給生長中的組織,緩慢牽伸產生一定的張力,可以刺激某些組織的再生,和活躍生長。
通過截斷缺損遠端,或者近端的骨質,使外固定器固定,并緩慢持續穩定向缺損端,牽張骨斷端,達到骨再生的目的,并且周圍的神經、肌腱、結締組織以及皮膚,均在牽拉刺激下也可以逐漸生長。在牽張成骨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外固定器,同期逐步矯正畸形等問題,恢復正常的力線,但也存在著治療周期比較長,外固定器攜帶不便,會出現針道感染、疼痛和關節攣縮等并發癥。第三個方法主要是,Masquelet膜誘導技術,這個技術采用骨水泥,植入骨缺損的區域,誘導形成類似滑膜組織,構成的腔隙,到Ⅱ期的時候再取出骨水泥,用自體松質骨填充骨缺損區。Ⅰ期植入的骨水泥,可以防止軟組織填充,Ⅱ期植骨以后,誘導膜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密閉空間,排除了感染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感染性骨缺損,通過骨水泥中混入的抗生素,可以使感染得到控制。另外形成的誘導膜,含有豐富的微血管和生長因子,可以促進骨生長,那也存在著有深部感染,骨缺損處不愈合,應力骨折的可能性,而對于骨缺損范圍較大的患者,這一方法也存在著,自體骨的來源有限,難以滿足,骨缺損區的需求量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