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引起。根據病程,腹瀉有急、慢性之分。
急性腹瀉病因:細菌、病毒感染、食物中毒、飲食貪涼、消化不良。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內,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出現膿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及發熱。慢性腹瀉:常由于急性腹瀉治療不徹底或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病因比較復雜,常有以下幾點原因:腸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癥,小腸吸收不良,腸道腫瘤,運動性腹瀉及藥源性腹瀉。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排便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有時伴黏液、膿血、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肛門灼熱、惡心、嘔吐、神疲乏力等。持續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治療原則: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都很重要。在未明確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藥及止瀉藥,以免掩蓋癥狀造成誤診,延誤病情。
(一)、病因治療(1)抗感染治療,根據不同病因,選用相應的抗生素。(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癥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瀉應禁食麥類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補充多種消化酶。藥物相關性腹瀉應立即停用有關藥物。(二)、對癥治療(1)一般治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和營養失衡。酌情補充液體,補充維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劑等營養物質。(2)黏膜保護劑,蒙脫石、硫糖鋁等。(3)微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4)止瀉劑,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止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