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糖尿病足患者該如何飲食與運動
病情描述:
糖尿病足患者該如何飲食與運動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糖尿病足的患者在治愈之前最好減少活動,避免對糖尿病足加重。飲食方面要注意營養均衡,保證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減少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的攝入。
意見建議:
建議糖尿病足的患者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及時的清創換藥。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然后使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的藥物。
為你推薦
-
糖尿病足該如何預防現在根據統計,有大概四分之一的糖尿病足患者,最終還是需要截肢,患者往往是因為本身很小,很細小的傷創面,傷口逐漸的造成潰瘍,遷延不愈的感染、逐漸的皮膚的潰爛、軟組織的潰爛,甚至說肌肉的壞死,會出現嚴重的癥狀,所以說糖尿病足患者的這樣的健康教育,是我們預防糖尿病足的最關鍵的因素。平時包括哪些呢?比如說洗腳不要用太燙的水,要選擇合適的鞋子,特別是及時的清除鞋子里的異物來避免出現由于鞋子不適和感染而造成的糖尿病足的這樣的創傷和感染。還有一些呢,定期的查體也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足的患者要有自我查體的這樣的概念,比如說平時要經常去觸摸足背動脈、頸后動脈,看看我足背血管有沒有搏動,頸后血管有沒有搏動,然后呢,平時呢,每年最好是到醫院來進行B超等等的檢查。這樣都是預防糖尿病足的很好的方法。01:26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鍛煉糖尿病足患者如何進行鍛煉呢。我們要分具體情況,如果說患者已經經過有效的治療,腿上做了支架或者搭橋手術、血管打通了、潰瘍面已經愈合上了,這個時候我們鼓勵病人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比如說他以前走個三五百米就疼,那我們嘗試著先走三百五十米,每天多走十米這樣的話一點點地增加活動量,我們這個叫增加跛行距離。然后從血管解剖的角度來講會增加側支循環的建立,就比如說主干道堵了,它通過側支循環也能供血。這樣的話能夠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避免以后的潰爛。還有就是進行有效的藥物治療像阿司匹林、波立維他汀這些個藥物,防止血管的這種繼續狹窄。因此就是在鍛煉的情況下,一定要有醫生指導在這個藥物治療的同時,不能說只鍛煉不吃藥。01:29
-
糖尿病足患者該如何飲食與運動糖尿病足的患者在病情穩定以前,是不適合運動鍛煉的。飲食方面需要限制每天進食的總熱量,在總熱量固定的前提下,盡量限制脂肪的攝入,飲食中脂肪的熱量不能超過總量的30%,特別是不能吃反式脂肪酸,比如奶油,各種點心等等,適當的補充蛋白質,蛋白質占每天總熱量的15%左右,碳水化合物盡量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粗糧以及青菜蔬菜。一定不能飲酒吸煙,限制食鹽的攝入,每天不要超過6克,同時也要少吃味精,醬油,調味醬等含鹽比較高的調味和食物。語音時長 01:15”
-
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如何運動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宜采用畢格爾運動法。畢格爾運動法是一種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的運動方法,可使血管擴張,增加下肢血流量,可有效地促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恢復,降低糖尿病足的復發。具體步驟是患者躺在床上,雙腿上舉與床面成60度至90度停留至腳尖蒼白時持續20到30秒,然后將雙腿放下,腳垂直床緣下,直到腳底發熱或充血2到5分鐘,然后腳踝部分向上下左右活動約3分鐘,使腳的顏色紅潤,病人平躺于床上,用毛巾包裹熱水袋溫暖腳部約5分鐘。語音時長 01:15”
-
糖尿病足患者怎么飲食病情分析:糖尿病足人群,應當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及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例如芹菜,黃瓜,西紅柿,豆角,豆芽和生菜,圓白菜,以及小米粥,大米粥,饅頭,花卷等。在飲食方面盡量少吃富含大量含糖元素的食物,例如蔗糖和高糖蛋糕等。意見建議:糖尿病并發糖尿病足,要保持腳部皮膚清潔衛生,避免長時間抓撓腳部,預防腳部外傷。應當定期就醫完善血糖檢查,以及腳部體格檢查,了解糖尿病足的患病與康復情況。
-
糖尿病患者該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病情分析: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足,最主要的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好,非常容易引起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引起糖尿病足。除了常規的用藥之外,要積極的控制好飲食,要適當的運動,綜合的調理。意見建議:每天注意清淡飲食,進餐也要有規律,要少吃多餐,不要吃高糖的食物。要定期的復查血糖,要選擇寬松舒適平底透氣性好的鞋子。平時也要加強足部的檢查,一旦出現糖尿病足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鍛煉糖尿病足患者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鍛煉,因為適宜的運動,可以改善糖尿病足血液循環,降低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適宜的運動為輕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打太極拳,有氧體操,爬樓梯等。運動時間自10分鐘開始逐步延長至30到40分鐘,運動頻率每周至少5次,運動準備每次運動前應進行5到10分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護理足部糖尿病足的患者一旦發現應盡早進行干預治療。在治療的同時要注意足部的護理,患者可以適當的運動,按時服用降糖類的藥物,及時應用改善微循環和擴張血管的藥物,改善足部壓力,恢復下肢靜脈功能,宜穿寬松透氣的鞋帽襪,注意足部的護理,防止發生感染、外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