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新生兒肚臍滲血怎么辦
病情描述:
新生兒肚臍滲血怎么辦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在新生兒臍帶沒有脫落之前,都會有少量滲血的現象,這種情況不要擔心,日常做好肚臍的護理就可以,保證肚臍處干燥,避免摩擦,避免洗澡時有水進入。每天三次用碘伏消毒肚臍周邊及肚臍內部,消毒之后用紗布包裹住患處即可。
意見建議:
為你推薦
-
新生兒肚臍疝氣怎么辦嬰兒臍疝的問題,其實臍疝在小兒疝氣中,也是比較常見的,而且主要常見于男孩,這些主要就是以臍部膨出,而且孩子就是哭鬧劇烈,還有就是孩子喂奶以后,然后用力的時候,會出現膨出的情況。這種多一半就是孩子他自己,先天性腹壁發育缺乏引起的,主要就是體現臍部沒有完全愈合,然后肌層缺乏,可以看見膨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我們主要就是,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主要就是以,比如用疝氣帶。然后還有就是孩子劇烈哭鬧的時候按壓臍部,這種情況進行護理。一般來說我們手術的最佳時機,就是兩歲左右,如果說在兩歲以內沒有愈合,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就需要手術的。而且還要根據孩子膨出,就是腹壁缺如這種大小而定,尤其是2厘米以上的,這種愈合幾率就很小了,當然2厘米以內的,大多數都是可以愈合的。但是臍疝幾乎來說并發癥是很少的,主要就是以膨出為主,而且不會出現很危急的,危及孩子生命的情況。01:47
-
新生兒肚臍化膿新生兒肚臍化膿,實際上也是比較多見的,一個新生兒癥狀。主要是在局部有一些膿液流出來,絕大部分情況都是一個局部的感染,不是特別嚴重。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給他,盡快的在局部用碘伏來進行消毒來滅菌,或者是用酒精來消毒滅菌。如果要是這個小朋友有全身感染的一些癥狀,比如膿液不局限于我們的肚臍周圍,有可能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到我們血液里面,這個時候就產生敗血癥,那么這種小朋友,主要表現就是不哭不鬧也不動,這種情況就是非常嚴重的。另外小朋友發燒,也有可能是感染到全身的一個癥狀,所以如果要是小朋友肚臍感染,沒有任何其他臨床表現的話,我們可以在局部進行消炎就行了。如果要是有一些發燒,或者有一些不哭不鬧不動這些,敗血癥的癥狀的話,要盡快到醫院來進行一個檢查,要化驗一下,看看有沒有感染擴散到全身或者感染非常嚴重,這種情況可能就是需要住院,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01:30
-
新生兒肚臍滲血怎么辦如果新生兒的寶寶肚臍出現滲血的情況,主要還是臍部護理不當引起的,臍部感染炎癥之后出現的滲血,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保持局部的干燥,盡量選擇透氣的衣物,而且不要讓孩子的尿布或者紙尿褲蓋住孩子的肚臍。其次我們要注意臍部的護理。護理方面首先用棉棒蘸取碘伏,給孩子的肚臍進行消毒,要從內到外,以轉圈的方式給孩子消毒,每次消三遍,而且一定要消到臍帶的根部才可以消毒完畢,我們可以使用一些云南白藥的粉末撒在孩子肚臍上起到止血的作用,這些方法每天使用兩到三次就可以,一般三天左右就可以完全治愈。語音時長 1:41”
-
新生兒肚臍滲血怎么回事新生兒肚臍滲血,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的帶寶寶去醫院就診,有可能是由于新生兒臍炎所導致的,由于受到細菌的污染,寶寶肚臍出現了炎癥,從而出現了滲血的癥狀,還有可能會出現滲液以及滲膿的表現,這種情況要護理好寶寶的肚臍,可以使用碘伏溶液或75%的酒精進行消毒,保持臍部的干燥。也要考慮到是否凝血功能異常所導致的,必要的時候可以抽血化驗,也有可能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所導致的出血。語音時長 01:15”
-
新生兒臍帶滲血怎么辦寶寶肚臍滲出血了,可以用75%的乙醇輕輕擦去血跡,再用消毒紗布包扎寶寶的臍部即可。一般幾天后就可愈合,寶寶年幼,沒有必要使用止血藥,但應注意肚臍干燥。臍帶及其周圍皮膚要保持干燥清潔,特別尿布不要蓋到臍部,避免尿液或糞便沾污臍部創面。
-
新生兒肚臍掉了怎么辦病情分析:新生兒肚臍掉了后,應盡量保持孩子臍部的干燥清潔。可以在給孩子洗澡后用棉簽把臍窩蘸干,再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避免引起臍炎。如出現小便及糞便污染的情況,應及時給孩子清理。意見建議:新生兒的臍帶一般在1-2周會脫落,在平時的護理中我們要注意:接觸寶寶之前一定要洗手,防止手上的細菌對寶寶肚臍部位產生感染;穿衣及更換尿布時避免對臍部的摩擦;一旦發現臍部出現流血流膿的情況,一定要立即去看醫生。
-
新生兒肚臍外凸怎么辦新生兒肚臍外凸可能是生理因素導致的,也有可能是病理因素的原因,比如感染、臍疝等,可以通過涂抹藥物、修復手術等方式治療。1、生理因素:考慮是生產后臍帶留的過長,使肚臍出現凸出、未完全長好的現象。如果凸出狀況比較輕,一般不需要治療,此時家長要注意臍部護理,定時用碘伏、酒精消毒,避免臍部感染,隨著年齡的增
-
新生兒肚臍凸起怎么辦新生兒肚臍凸起應采取相應措施,包括保持臍部清潔干燥、使用消毒劑、遵醫囑用藥或手術矯正等,確保寶寶健康成長。如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診斷和治療。1、臍炎臍炎表現為肚臍紅腫、發熱。保持臍部清潔干燥,每日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并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