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月,我接診了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他因腹痛、腹脹和連續多日的便秘來到了我的診室。據他描述,這些癥狀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且近期有加重的趨勢。
經過詳細的體格檢查,我發現患者腹部有明顯的壓痛和反跳痛,同時腸鳴音減弱幾乎消失。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我安排患者進行了血常規、電解質檢查以及腹部CT掃描。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腸道存在明顯的積氣和積液,腸道蠕動幾乎停止,腸管有所擴張。
結合患者的病史和檢查結果,我診斷為腸麻痹。針對這一診斷,我們為患者制定了一套綜合治療方案。建議他調整飲食習慣,開具了適當的的藥物以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調整,患者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他的腹痛和腹脹逐漸減輕,排便和排氣也恢復了正常。
腸麻痹是什么原因?很多人并不了解,接下來就向大家分享一下。
1、腸道供血障礙:這是腸麻痹的一個重要原因。當腹腔內發生嚴重感染、腹膜后出血、腹部大手術后,或者腹腔血管內形成血凝塊而阻斷腸道供血時,都可能引發腸麻痹。此外,動脈粥樣硬化或腸道動脈/靜脈損傷也可能導致腸道供血障礙,進而引起腸麻痹。
2、腸道外疾病:多種腸道外疾病也可能導致腸麻痹。例如,腎衰竭、肺炎、膿胸、甲狀腺功能低下、輸尿管絞痛等,都可能對腸道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或消失。此外,血電解質異常,如低鈣血癥、高鈣血癥、低鉀血癥、低鈉血癥等,以及某些藥物也可能引發腸麻痹。
3、感染因素:胃腸感染,如結腸炎、急性腸炎等,也可能導致腸麻痹。炎癥因子在腸管周圍堆積,反復刺激腸黏膜及其周圍組織,使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消失。
腸麻痹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1、運動鍛煉:選擇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調整。每周至少進行5次運動,確保運動的持續性。
2、排便習慣: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去廁所排便,如早晨起床后或飯后半小時。每次排便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在廁所內長時間逗留。采取舒適的排便姿勢,如蹲位或坐位,確保排便順暢。
具體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進行調整,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心態,以促進身體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