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貞貞主任醫師
北京廣安門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擅長領域:心腦血管病、高血壓?
執業經歷: 1965年7月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后分配到中國中醫研究院. 1973年參加為期一年的西學中班。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功能檢查科主任,內科主任醫師. 長期從事內科臨床門、急診及病房等醫療工作,曾參與冠通丸、心寧丸、抗心律失常Ⅰ、Ⅱ號、三七冠心寧及抗心梗合劑等藥物的臨床療效觀察和科研工作,完成論文“三七冠心寧治療冠心病心絞痛23例療效觀察”,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撰寫了“補腎沖劑治療陳舊性心肌梗塞臨床觀察初步小結”一文。 在科研方面主要圍繞著兩個方向進行,一個方向是進行脈象圖的研究工作,另一個方向是利用電子計算機模擬名老中醫臨床經驗的研究,為繼承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開創新的途徑,使他們的經驗能更好地、更廣泛持久地造福于人民。 從1982年開始圍繞中醫切脈客觀化、數據化及脈象圖定型標準化進行工作,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曾對各種脈的圖象作過系統的研究。“滑脈100例脈象圖特征初步分析”一文是這方面工作的代表。配合痹證課題把脈象圖與中醫的“證”聯系起來研究,“熱痹40例脈象及脈象圖觀察”一文,其結果表明脈象圖檢查客觀地反映了切診的結果,并使之數據化,同樣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主要依據之一。 1985年與老年科合作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老年腎虛證(陰虛和陽虛)實質臨床與實驗研究”,完成“脈圖法測定老年腎虛證血流動力學變化的研究”一文,該文利用脈圖法測定的心功能各項參數來探討脈象局部反映整體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可能性,為從流變力學角度研究虛證進行了探討,并為中醫虛證辨證提供定量的客觀指標作初步嘗試。該論文獲1992年廣安門醫院優秀科研論文三等獎。該課題獲95年度中國中醫研究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4年擔任“電子計算機模擬趙金鐸老中醫辨治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經驗應用系統”和“電子計算機模擬謝海洲老中醫辨治顱腦損傷后遺癥臨床經驗應用系統”兩個課題組組長工作。該兩課題1987年通過中國中醫研究院院級鑒定,并獲1987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8年北京地區優秀醫藥軟件三等獎和88━89年北京地區優秀軟件三等獎。發表有關論文6篇。該兩項軟件系統在北京第六屆世界醫藥信息大會(MEDINFO89)上作了演示和介紹。在1990年中國醫藥信息學學術交流會上作報告,并出席了在香港召開的第一屆亞太地區醫藥信息大會。在工作過程中,學習趙老和謝老的臨床經驗,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趙老的舒肝活血、清肝涼血、滋補肝腎和溫肝散寒等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將謝老的“化瘀通絡、補腎榮腦、化痰熄風”的學術思想應用于臨床,也都有很好的效果。 1992年至今擔任功能檢查科主任,主要負責心腦血管病診斷的檢測項目,善于把臨床經驗和診斷技術結合起來。使診斷更符合臨床實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療效。近年來共完成論文10篇,其中7篇發表于臨床心電學雜志或心電學雜志,3篇在全國學術會上交流,并編入大會文集。在功能檢查科任職期間堅持出專家特診,主治心腦血管疾病及內科疑難雜病。與臨床科室合作開展科研工作, 1998年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易心功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實驗研究”,用動態心電圖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心律失常及心率變異性的變化,以觀其療效。1999年參與中國中醫研究院課題“劉志明老中醫治療竇性心動過緩的臨床研究,是該兩個科研項目的主要成員。在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加以整理提高,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使祖國醫學的瑰寶發出更燦爛的光輝。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