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力主任醫師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擅長領域:心臟疾病的診斷與外科治療。?
執業經歷: 1978年9月~1983年7月:四川醫學院醫學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2001年9月~2004年11月: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2004年5月~2004年11月:赴澳大利亞悉尼醫學院進修學習。1983年7月~1989年6月: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住院醫師。1989年7月~1990年7月: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住院總醫師。1990年10月~1996年7月:華西醫科大學附一院胸心外科,講師。1996年8月~2003年4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心外科,副教授。2003年5月~至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血管外科,教授,主任醫師。 擅長疾病 :心臟瓣膜外科和心房纖顫外科(射頻消融)。近4年的年手術量均在300例以上,手術死亡率< 2% ,年門診量約4000人次。 現任職務: 碩士生導師。 現任職稱: 男,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學術任職: 無 科研成果: 主要進行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及監測的研究。共發表各級刊物論文8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發表論文13篇,有關抗凝治療及監測的文章28篇。 自1995年以來,在多項國家級課題的資助下,對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低強度抗凝治療及監測的方法學進行了15年未間斷的系統性研究,是國內心臟瓣膜抗凝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主要成果: (1)首次在國內提出中國人抗凝治療的主要矛盾是出血,應根據國人凝血特點降低抗凝強度、減少出血并發癥的觀點,建議采用適合國人的凝血酶原時間比值標準(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1996,12:149-151);(2)首次在國內應用國際標準比值(INR)監測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制定了國人的INR標準(血栓與止血學雜志1997,4:63-6;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9,15:167-9);(3)首先在國內提出結合華法令和凝血酶原血漿濃度用于定量監測抗凝治療的方法學研究(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1,17:260-2.);(4)首次在國內系統性提出了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低強度抗凝治療的觀點,制定了適合國人的抗凝強度標準(中華外科雜志2003,41:250-2.);(5)率先在國內提出小劑量華法令抗凝治療可防止妊娠中胎兒致畸的觀點(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465-7.);(6)首次在國內提出了顱內出血是抗凝治療最危險的并發癥的觀點,并總結了早期診治的經驗(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3,19:206-8);。其代表作論文3次分別被美國國家圖書館(Medline)收錄。申報并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經營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各一項。參編、參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專著各一部(共10.35萬字)。 獲獎情況: 《應用國際標準比值監測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獲1999年四川省醫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抗凝治療的方法學研究及低強度抗凝治療的臨床應用》獲2005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生物瓣替換二尖瓣后侵入性血流動力學測定及非侵入性觀察綜合評價功能的研究》獲1998年成都市科技 進步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目前承擔課題: (1) 《瓣膜病術后抗凝個體化和低強度抗凝治療標準研究》,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2015, 400萬元(負責)。 (2)《中國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低強度抗凝治療多中心臨床研究》,橫向課題,50萬元(負責) 。 (3) 《中國人低強度抗凝治療規范化研究、數據庫及個體化風險模型建立》, 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2009-2011年),15萬元 (負責) 。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