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副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
擅長領域:消化系統和外周血管成像及影像診段,特別是消化道病變的CT診斷。?
執業經歷: 副主任醫師,放射影像專業。專業特長:從事放射影像工作十余年,對各個系統的影像診斷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尤其是在消化系統和外周血管成像及影像診斷有一定的研究。個人簡歷:2004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并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后即在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工作至今。在多層螺旋CT消化系統、外周血管成像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并多次在國際和國內放射學大會上發言及展板。專家觀點:認識胃腸道CT成像胃腸道疾病一向以鋇劑檢查和內鏡及內鏡下活檢為主要診斷手段,但很多人對于內鏡檢查“談虎色變”,難以耐受,而鋇劑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相對較低,并且需要患者配合,對于體質較弱的患者操作困難。C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成像方法不斷涌現,隨著CT新技術在臨床的推廣應用,其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的作用日顯突出。多層螺旋CT(MDCT)采用多排探測器技術, 具有快速螺旋掃描和三維后處理能力,基本不受腸蠕動和呼吸運動的影響,通過任意方位和各種間隔的高質量影像重建和三維成像,清晰顯示病變細節,明顯提高胃腸道病變診斷準確率, 為臨床進一步處理提供客觀的影像依據。胃腸道CT檢查通常須在檢查前引入造影劑充盈胃腸道。通過患者的一次屏氣完成整個腹盆腔的掃描,根據病情需要,可利用靜脈內注入對比劑的方法實現多時相動態增強檢查,對于病變性質的評價很有意義。傳統的內鏡檢查局限于腔內病變的觀察,而CT檢查不僅可以了解腸腔內、腸壁病變,并且提供大量信息了解病變周圍及腹腔情況。且CT檢查快捷, 低風險, 基本不會給患者帶來不適,這對于病情緊急的患者來說尤其重要。目前,CT已廣泛用于闌尾炎、炎性腸病、腸梗阻、缺血性或出血性腸道疾病以及胃腸道腫瘤的診斷。CT診斷急性闌尾炎準確率高于95%,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輔助檢查和外科手術, 同時在需要的情況下, 也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手術。CT對于炎性腸病的病變節段的評價更全面,同時了解瘺和膿腫等并發癥,指導臨床治療。CT對于腸梗阻部位的診斷準確率達到90%以上,梗阻病因診斷符合率高于85%。CT對于出血性腸道疾病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血管造影。胃腸道CT檢查的局限性是無法顯示細微的粘膜病變,無法進行活檢取得病理,所以,胃腸道CT檢查可以和內鏡檢查互補,以提高胃腸道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