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思權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擅長領域: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與研究,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人工關節置換,骨性關節炎?
執業經歷: 姓名:婁思權 學位:本科 專業:骨科、關節外科 導師資格:博士生導師 性別:男 畢業院校: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技術職稱:教授、主任醫師 業務專長 1、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與研究 2、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 3、人工關節置換 4、骨性關節炎 工作經歷 國內經歷: 1976-1977年底 積水潭醫院進修骨科 國外經歷: 1983-1984年 美國耶魯大學New Haven醫院骨科 1993-1994年 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醫院進修關節外科 科研工作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和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在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有一定的成就。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兼職 社會職務及學術職務(包括曾任及現任職務) 1、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 2、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副 主 委 3、中國康復學會常務理事、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主委 4、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骨科疾病防止專業委員會主委 5、中國骨科學會關節外科學組委員 6、中國骨腫瘤,骨病雜志編委 7、中國微創外科雜志編委 8、中國骨科雜志編委 獲獎情況 獎項和著作 “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系列研究”項目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200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單開門椎管擴大術治療頸椎病椎管狹窄的臨床研究”、“無骨折脫位頸部外傷引起的脊髓損傷”及“周期性逆壓電場治療骨不愈合的實驗研究”等四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其“骨關節病(炎)發病的分子機制及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項目獲2006年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及2006年北京市科技進步獎。2007年被中國康復醫學會授予“優秀學會工作者”的稱號。 學術成績和主要業績: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與治療有扎實的臨床與理論基礎。尤其是對頸椎病的外科手術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是國內最早開展頸1-2側方穿刺脊髓造影術的學者之一。骨性關節炎的非手術治療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1名。曾多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科研基金等項目資助。先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收錄文章7篇,1995年在中華骨科雜志發表的“骨關節病的病因與病理”文獻綜述在短期內被引用110余次,為推動我國骨關節病的研究起了較大的作用。2007年曾被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中醫骨傷學會邀請去香港講學。 發表論文 論文50余篇。其中SCI 8篇 獲得科研基金資助情況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衛生部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第一作者論文 頸椎管內腫瘤誤診為脊髓型頸椎病11例報告 人工髕股關節的研制與臨床應用 直流電強電場刺激治療骨折不愈合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 DZYⅡ型電場治療儀治療骨折臨床觀察 經六次手術的一例股骨頸骨折 椎管內腫瘤與脊髓型頸椎病的鑒別診斷 關節軟骨移植的研究進展 Iopamiro脊髓造影的臨床及X線觀察 lopamial脊髓造影臨床及X線觀察 先天性頸椎分隔不全與頸椎病. 軟骨修復和重建基礎研究的現狀 骨關節炎的病理與發病因素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核磁共振診斷價值 直流電強電場刺激治療骨折不愈合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 魚肝油中毒的骨改變 軟骨修復和重建基礎研究的現狀 著作與譯著 曾參加了“關節外科學”、“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實用脊柱病學”、“骨科急診學”、“頸椎病”、“老年病診斷與藥物治療學”、“人工關節外科學”等十余部著作的主編和編委。作為“Osteoarthrosis-Diagnosisand Medical/Surgical Management”及“Skeletal Trauma”兩部著作的主譯。2006年曾被邀請出版的“機遇”雜志以題為“讓病人挺直脊梁”作為專題報導。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