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玨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擅長領域: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彌漫性間質性肺病及呼吸生理心理疾病。?
執業經歷: 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華醫學會呼吸系病分會第四屆主任委員(1995-2000),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總編輯(1992-2001)。 朱元玨教授,1932年出生,安徽旌德籍。1948-1951年在燕京大學醫預系學習,1956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學院醫療系。1956年以來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先后任內科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研究員、和主任醫師。1985年起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1979-1982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肺科作訪問學者。回國后曾任北京協和醫院呼吸科主任和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系主任。現任北京協和醫院呼吸科教授、主任醫師。現任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及國際呼吸雜志資深編委和 Journal of COPD編委。并擔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組專家和中國藥監局新藥評審專家。1986年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朱元玨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第四屆主任委員(1995-2000),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總編輯(1992-2001年)。并曾經在北京醫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中擔任多屆委員。這段時間正是我國各項工作處于轉型時期,也是呼吸學科快速發展的時期。在朱元玨教授的主持下,積極改進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的欄目設置,不斷提高所刊論文水準,嚴格按照稿件質量選用論文,并于1998年從雙月刊擴增為單月刊,容量和質量均達到了新的高度。朱元玨教授通過組織各種呼吸專科學術會議,促進學科交流和研究,并積極推動規范化的呼吸疾病的診治,組織制定并出版了多項診斷和治療常規。1996年,亞太呼吸病學年會在北京成功召開,這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國際呼吸學術會議,對我國呼吸病學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朱元玨教授深刻認識到人才培養和專業隊伍的建設的重要性,在她的鼓勵和支持下,北京青年呼吸學者沙龍于1996年成立,隨后,各地青年學者也開展了相似的沙龍活動,不僅促進了學術交流,更培養了一批呼吸學術骨干。朱元玨教授為我國呼吸病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朱元玨教授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內科和呼吸系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呼吸系統疑難雜癥的診治有著精湛的醫術。在急慢性肺損傷以及肺組織修復過程中肺纖維化發生機制和干預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系統研究。對不同類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如:特發性肺纖維化和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的臨床特征、發病機制、和新治療進行了廣泛探索。并率先在國內主持開展了多中心的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抗纖維化治療研究(吡啡尼酮等)。在朱元玨教授的領導下,北京協和醫院呼吸科在彌漫性肺疾病的臨床和研究方面在國內發揮了積極的影響。研究涉及各種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繼發于結締組織疾病的間質性肺炎、藥物相關性肺損傷、結節病、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肺泡蛋白沉積癥、和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慢性肺間質病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斷的研究》1995年獲衛生部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朱元玨教授的其他研究興趣包括難治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動脈高壓和呼吸道耐藥菌的感染等。朱元玨教授是1993年衛生部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肺動脈高壓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的實驗研究》的參加者。朱元玨教授發表了約一百余篇期刊論文,參加了多部專業書籍的撰寫和編輯。和陳文彬教授共同主編大型學術專著《呼吸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作為第一副主編的《現代內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年)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朱元玨教授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承擔醫學生、研究生和進修生的教學,至2009年,已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19名,碩士研究生10名,并有博士后4人出站。1993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先進教師稱號。 朱元玨教授從醫50余年,目前仍然活躍在臨床一線,每周參加北京協和醫院的呼吸專科查房。為表彰朱元玨教授對呼吸學科發展作出的貢獻,2006年被中國醫師協會授予中國呼吸醫師終身成就獎。2007年被接納為第一屆中華醫學會專家會員。2008年被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授予終身榮譽獎。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