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為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ICU)
擅長領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壞死胰腺炎、嚴重創傷等多種危重病的治療。?
執業經歷: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第一屆、第二屆主任委員,重癥醫學終身成就獎。2005年被美國重癥醫學院授予榮譽教授(FCCM)稱號,是“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三等獎等多項科研獎項。 多年來一直工作在臨床醫療第一線,注重積累危重病人搶救治療的經驗,掌握和理解危重病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復雜的危重疾病的臨床醫療中,能在危重病醫學原則基礎上,注重危重疾病的演變過程及器官與器官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熟練掌握危重病人的救治方法,熟悉多種監測和治療儀器設備,并應用于臨床醫療,通過動態的、定量的監測,應用先進的、有效的治療手段對危重病人進行治療。指導或參加了大量的對危重病人的成功搶救,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嚴重感染、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嚴重創傷、等多種危重病的治療。組織或參加了多次危重病人的國際、國內的成功轉運工作。曾多次獲得醫學科學院系統醫療成果獎。在臨床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對危重病的研究工作,包括對MODS的治療和預防的研究、血流動力學研究,及對機械通氣、血液凈化治療、感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對感染性休克進行了系列的臨床和基礎的研究。作為科研課題的負責人,曾承擔“圍手術期病人的血流動力學、氧輸送及心功能的研究”、“組織氧利用在嚴重感染時的改變及臨床意義”、“感染性休克時右心功能的改變及支持方法”等科研項目。較早地提出了提高氧輸送在感染性休克治療中的局限性,而且過高的氧輸送并不能改善預后。結合應用胃粘膜pH值與氧輸送對感染性休克病人進行監測,可以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提出感染性休克的支持性治療應以右心功能為主導的治療原則。 在國際上,最先頒布了《重癥血流動力學治療-北京共識》;主編《臨床血流動力學》、《實用重癥醫學》、《重癥醫學年鑒》等著作。作為重癥醫學領頭單位,劉大為帶領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團隊主持召開每年一屆的《協和重癥與血流動力學大會》,積極推進重癥與血流動力學治療體系最新的理念、進展及應用技術。在國內外雜志發表多篇論文。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等多項科研獎項。目前,是多種醫學期刊的編委。主編《實用重癥醫學》、《危重病醫學主治醫師600問》、《危重病醫學》等專業書籍,并參加編寫了多部專業書籍。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
馬國強-知名主任醫師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擅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壞死胰腺炎、嚴重創傷等多種危重病的治療。?
王佳烈主任醫師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擅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壞死胰腺炎、嚴重創傷等多種危重病的治療。?
孫德俊-知名主任醫師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擅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出血壞死胰腺炎、嚴重創傷等多種危重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