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徽主任醫師
北京廣安門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擅長領域:中風、神經科疾病、頸椎病、痛癥?
執業經歷: 1960年9月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 1964年━1966年在北京市第二屆西醫學習中醫班學習 1977年━1978年任廣安門醫院針灸科主任、主任醫師 1982年以來,先后四次作為中國針灸專家組成員赴阿根廷、西班牙等進行醫療、講學、學術交流。 現任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專家委員會委員,高評委委員。 多年來,參加過針灸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偏癱、脊髓空洞癥、面神經麻痹、大腦發良不全,腦梗塞等的臨床研究,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他認為,學習和應用針灸醫學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人類的保健事業中,至今仍有大量問題尚未解決。所有人類古代和現代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均應不存在任何偏見地予以重視和利用,這就是概括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指導思想,古可指為中國的傳統醫學寶庫,洋可視為現代醫學的成就,為了不斷武裝自己的醫療知識,兩者均應不斷學習,充實、豐富自己,才能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二、重視在醫療實踐中遵循“治病必求其本”,和“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古代教誨。任何疾病均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轉歸規律,大量疾病在其形成之后,治療一是困難,二是不少要留下一定的后遺癥,為此,一個臨床醫生應更重視了解疾病的發生原因,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在醫療實踐中不忘給患者以必要的預防知識。 三、在針灸的醫療實踐中,比較重視穴位的選擇和配方,手法的應用是在比較重視取穴準、方向及針刺深度恰當的基礎上給予適度的刺激,急性病、體質強、手法可較強,反之手法不宜過強,一般慢性病重視留針的作用,發揮“靜以候氣”的機制起到良性的調節作用而達到治療效果。方法上以毫針針刺為主,重視灸法的應用及各種其他方法的配合應用,常可提高臨床療效。 四、“久病必虛”和“不通則痛”是在臨床實踐中面臨的大量問題中的共性問題。現在,扶正和疏通經絡常是在治療中要經常重視的方面之一,多種方法均可在這二方面起到作用,可按照具體病情和其它具體情況選用。 五、在醫療實踐中重視診斷(中西醫)的明確,診斷與辨證的正確是了解、判斷病情的基礎,是決定治則的前提,必須予以重視并下功夫。在治療上,根據自己的專業和經驗專長,常以選用針灸方法為主,結合中藥及其它現代醫學的應用。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