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志祥主任醫師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普外科
擅長領域:肝、膽、胰、脾、胃、腸、乳腺、甲狀腺、腹壁、腹腔、腹膜后等臟器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
執業經歷: 業務特長&專科方向肝、膽、胰、脾、胃、腸、乳腺、甲狀腺、腹壁、腹腔、腹膜后等臟器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 胃癌、腸癌、肝癌、膽道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惡性腫瘤,腎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以及鼻咽癌、喉癌、舌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樹突狀細胞等免疫治療、基因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生物化療、鎮痛等姑息治療、多學科綜合治療、規范化治療、個體化治療等。 學習經歷&工作履歷學習&工作經歷: 1984年09月-1989年07月 就讀蘇州醫學院醫學系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 1995年09月-1998年07月 就讀蘇州醫學院外科學(普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并獲得碩士學位; 1989年08月起 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普外科住院醫師、助教; 1996年11月起 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講師; 2001年12月起 任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任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學術兼職: 1,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腫瘤營養學組成員 2,江蘇省醫院協會腫瘤醫院分會委員 3,江蘇省核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專業委員會委員 4,蘇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5,《中國腫瘤臨床》雜志特約審稿專家 6,《中國工業醫學雜志》蘇南特約編輯部第三屆編委會編委 學術兼職&社會兼職 1,HBX蛋白抗原負載樹突狀細胞治療合并HBV感染肝癌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2011年蘇州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應用基礎研究)】 2,薏苡仁甘油三酯與化療聯合應用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研究 (2009年江蘇省衛生廳醫學科技發展基金) 3,胃癌患者外周血腫瘤細胞ERCC1mRNA、1HmRNA 的表達與順鉑耐藥相關性研究 (2008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支助項目) 4,抗AFP獨特型抗體活化的樹突狀細胞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 (1999年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科研基金支助項目) 5,樹突狀細胞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 (1996年蘇州醫學院青年科研基金支助項目) 6,樹突狀細胞治療大鼠肝癌種植的實驗研究 (1996年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科研基金支助項目) 個人榮譽&科研獲獎 1,2008年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建院20周年優秀人物評選活動中被評為管理創新優秀人物 2,2001年在蘇州市白求恩杯競賽中獲得先進個人稱號并記三等功 3,1994年在醫院第四屆“白求恩杯”競賽中獲先進個人稱號 4,1993年在醫院第二屆“白求恩杯”競賽中獲先進個人稱號臨床診療成果1,認真推行惡性腫瘤的規范化治療,遵循循證醫學的結論和NCCN指南的原則,實施惡性腫瘤患者的規范化治療,醫療水平獲得了同行的認可、社會的認同和病家的好評,科室規模迅速擴大,收治病人迅速增加,目前每年收治各種惡性腫瘤患者3000余人次,在蘇州市各級醫療機構中名列前茅。 2,積極倡導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開展甲狀腺、乳腺、肝臟、膽道、胰腺、脾臟、胃、腸、腹壁、腹腔、腹膜后等惡性腫瘤的手術、化療、介入、免疫、姑息等序貫治療及綜合治療,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惡性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提高了療效。 3,開展惡性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利用手術、介入穿刺活檢等技術和手段獲取腫瘤組織標本、血液等材料進行生物標志物檢測,選擇療效好、毒性低、無原發耐藥的分子靶向藥物和化療藥物,并在疾病進展時檢測繼發耐藥以及三線以上治療時篩選高效低毒的藥物,指導實體瘤患者的個體化用藥,目前已開展100余例次,提高了療效,降低了化療的毒副反應,許多患者獲得了長期生存。 4,積極引進新技術,在蘇州市率先開展惡性腫瘤的免疫治療,實體瘤尤其是黑色素瘤、腎癌、前列腺癌、B細胞淋巴瘤以及消化道腫瘤等對免疫治療較為敏感的腫瘤,開展CIK、DC、DC-CIK的免疫治療,目前已開展600余例次,許多患者獲得了長期生存。 5,積極開展實體瘤的臨床研究:自從醫院批準為國家臨床試驗機構以來,共承擔臨床試驗20余項,其中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2項,為提高療效、規范治療、減輕患家負擔起到了積極作用。 學術論文&在研項目代表性科研論文: 1,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of 138 patients with stage Ⅳ gastric cancer.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0,9(12):714-7.(第1作者) 2,PSA、PSMA、PAP多肽聯合致敏自體DC治療HRPC的臨床研究。中華男科學雜志,2010,16(8):699-703(第1作者) 3,雷替曲塞與5-氟尿嘧啶聯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3):573-576(第1作者) 4,Analysis of Up-Regulation of DNA-PKcs and Its Mechanism in Human Gliomas.Clinical Oncology and Cancer Research,2010,Vol.7 No.2:122-127(第1作者) 5,非同源末端連接修復通路DNA-PKcs基因在膠質瘤中表達及其機制研究。中國腫瘤臨床,2010,37(4):216-219(第1作者) 6,138例IV期胃癌患者預后因素分析。中國腫瘤臨床,2009,36(23):1336-1339(第1作者) 7,Ephb4基因多態性與非小細胞肺癌的關系。中華腫瘤雜志,2009 31(10):778-779 (通訊作者) 8,CIK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3):494-496(通訊作者) 9,三例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的臨床報告。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7 27(3) (通訊作者) 10,第十章 損傷預防。社區保健學副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06-240 11,樹突狀細胞治療大鼠肝癌的實驗研究。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1;16(4):228-230 12,樹突狀細胞活化的CTL對大鼠HCC細胞的體外殺傷作用研究。蘇州醫學院學報,2001;21(1):219-223 13,IL-12影響樹突狀細胞功能的實驗研究。美國中華現代醫學雜志,2001;2(3):24-25 14,樹突狀細胞治療大鼠肝癌的實驗研究。中華實用臨床醫藥2000.8:2-4 代表性科研成果: 1,《DC、CIK在胃腸道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2010年度蘇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138例IV期胃癌患者預后因素分析》 (2008-2009年度蘇州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3,《樹突狀細胞(DC)在胃腸道腫瘤治療中的應用》(2010年度蘇州市醫學新技術引進三等獎) 4,《樹突狀細胞治療大鼠肝癌的實驗研究》(2002年度蘇州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5,《普通外科教學方法系列改革和研究》(2000年度蘇州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詳細介紹
*以下號源由妙手醫生專業認證,僅展示近4周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