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急診科和消化科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常由胃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糜爛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引起。可出現發熱、黑便、嘔血、貧血、休克等癥狀。
1、發熱:
胃出血發病后體內細胞壞死,使身體內的脂蛋白被吸收,這種情況會影響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致使體溫上升引起發熱。
2、黑便:
大量的出血會導致柏油樣變,即大便顏色呈黑色,由于過多的出血,血液經過消化道各種酶學經過反應,最終與食物殘渣相混合,出現黑色的大便。
3、嘔血:
出血量過大的時候,血液不能夠及時從幽門排向十二指腸,本身患者有反流性胃炎,會出現嘔吐鮮血的現象,血液中夾雜食物殘渣。
4、貧血:
長時間胃出血會引起機體血容量不足導致貧血,如果出現大量出血也會短時間內導致貧血,這時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乏力、面色蒼白、運動時心悸等不適。
5、休克:
胃出血的出血量如果在短時間內達到1000毫升左右,會導致明顯的血液循環障礙,出現血壓下降、頭暈、心率增快以及昏迷等休克癥狀。
如果出現嘔血、黑色柏油樣便或糞便中有血液應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意識模糊等癥狀,家屬應立即送患者到附近的急診科或及時撥打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