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病通常有多汗夜驚、顱骨軟化、方顱、胸廓畸形、下肢畸形等癥狀表現。
佝僂病是一類多因素導致鈣磷代謝異常、骨化障礙而引起以骨骼病變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發生于兒童生長發育期。其中,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較為常見,主要見于2歲以內的嬰幼兒。
1、多汗夜驚:
嬰兒缺乏維生素D而導致的佝僂病,早期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一般就表現為多汗、夜驚等。
2、顱骨軟化:
多見于3-6個月的佝僂病患者,因此時顱骨發育較快,軟化部分常發生在枕骨或頂骨中央,前囟邊較軟,顱骨薄,6月齡后顱骨軟化逐漸消失。
3、方顱:
多見于7-8個月以上的佝僂病患者,由于骨樣組織增生致額骨及頂骨雙側呈對稱性隆起,形成方顱,重者可呈鞍狀、十字狀顱形。
4、胸廓畸形:
多見于1歲左右小兒,如肋膈溝、漏斗胸等。
5、下肢畸形:
見于1歲后站立、行走后的佝僂病患者,由于骨質軟化和肌肉關節松弛,在立、走的重力影響下可出現“O”形腿或“X”形腿。
建議患有佝僂病的患者應該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和新鮮空氣,可適當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豬肝、羊肝和牛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