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性疾病,主要指因營養攝入不足、過量或不平衡所引起的疾病。這些疾病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營養性疾病大致可分為營養不良、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性特定疾病三大類。
一、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通常由于長期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導致。它表現為體重下降、免疫力下降和發育遲緩等癥狀。在貧困地區,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尤為常見,兒童是主要受害群體,治療時可能需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及蛋白質制劑等。
二、營養過剩
與營養不良相反,營養過剩是由于攝入過多能量和營養素,超過身體需要而引起的。肥胖癥是最典型的營養過剩疾病,常伴隨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治療時除調整飲食外,還可能需要使用降糖藥如二甲雙胍、降脂藥如他汀類藥物等。
三、營養缺乏性特定疾病
這類疾病是由于缺乏某種或某些特定營養素而導致的。例如:
1、缺鐵性貧血,由鐵元素不足引起,治療時需補充鐵劑如硫酸亞鐵。
2、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常見于嬰幼兒,需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
3、碘缺乏病,可導致甲狀腺腫大,需補充碘鹽或碘化鉀。
4、維生素A缺乏癥,影響視力,需補充維生素A制劑。
5、鋅缺乏癥,影響生長發育,需補充鋅劑。
營養性疾病的分類多樣,防治策略應因人而異,科學飲食和合理補充營養是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