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是中醫望診中的重要觀察對象,其不同表現往往反映了人體的健康狀況。舌苔主要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膩苔和剝脫苔等幾類,每一類都有其特定的臨床意義。
1、白苔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若苔薄白而濕潤,多為風寒表證;苔薄白而干,尖微紅,則為風熱表證;苔白而濕潤,為里寒證或寒濕證。如患者出現白苔,可考慮使用桂枝、麻黃等溫散風寒的藥物。
2、黃苔
黃苔主里證、熱證。苔薄黃厚而干燥,則里熱盛,津液受損。黃苔在雜病中還可見于食滯等證。對于黃苔患者,黃芩、黃連、梔子等清熱燥濕的藥物是常用之選。
3、灰黑苔
灰黑苔多主熱證,亦有寒濕或虛寒證。舌苔灰黑而干,為熱盛傷津;舌苔灰黑而濕潤,多屬陽虛寒盛。治療時需仔細辨證,熱證可用石膏、知母等清熱藥,寒證則可用附子、干姜等溫陽散寒藥。
4、膩苔
膩苔多由濕濁內蘊,陽氣被遏,濕濁痰飲停聚舌面所致。舌苔白膩滑者,多為濕濁、痰飲、食積;舌苔黃膩者,多為痰熱、濕熱、暑濕等證。治療膩苔,常用茯苓、白術、陳皮等健脾化濕藥物。
5、剝脫苔
剝脫苔指舌面本有舌苔,疾病過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脫落,脫落處光滑無苔而可見舌質。剝脫苔一般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亦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治療時需根據具體證型,選用益氣養陰或氣血雙補的藥物,如黨參、麥冬、當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