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是中醫病名,一般是指胃中滿悶不舒的一種病癥。這種滿悶的癥狀多數情況下是患者自覺的癥狀,表現為脹而無形,從中醫角度看,多因脾氣虛弱、脾陰不足導致,可能夾有氣滯、痰阻等不同情況。
胃痞的成因復雜一般有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過多攝入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情志不遂,長期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影響肝氣疏泄,進而引發胃痞;脾胃虛弱,久病不愈或年老體虛,脾胃功能自然衰退。
治療胃痞,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常用藥物包括香砂養胃丸,由木香、砂仁等組成,溫中和胃,適用于胃陽不足、濕陰氣滯所致的胃痞;保和丸,含山楂、六神曲、半夏等成分,具有消食導滯、和胃之效,對食積停滯引起的胃痞有治療作用;枳實導滯丸,由枳實、大黃、黃連等組成,能消積導滯、清利濕熱,適用于飲食積滯、濕熱內阻導致的胃痞。
患者還應注意生活調理,保持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注意休息,以免影響治療效果。若癥狀持續不減或者加重,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