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是醫學上常用的一種檢測手段,一般通過分析血液中各種細胞的數量和形態變化,能夠初步判斷患者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通常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而病毒感染則可能導致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高。
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一般會明顯升高,這是機體對抗細菌入侵的一種免疫反應。相反,在病毒感染初期,白細胞總數可能保持正常或略有下降。中性粒細胞是細菌感染時主要的應答細胞,因此其比例會上升。而病毒感染則會刺激淋巴細胞的增殖,導致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加。除了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外,血常規中的其他指標如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等也可用于輔助判斷。細菌感染時,這些指標通常會顯著升高。
血常規結果需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如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