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血小板低可引起的常見癥狀為出血,還可伴有易疲勞、乏力等癥狀,根據血小板減少的程度有不同的表現。
正常血小板計數約為(100-300)×10^9/L,一天當中人體內血小板計數增減波動6%-10%左右,清晨略低于午后;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降低,都屬于生理性變化,一般不會引起明顯不適。
血小板計數<100×10^9/L時為血小板低,即血小板減少,少量血小板減少常不會有明顯癥狀。當血小板計數為(50-100)×10^9/L左右時,人體可有出血傾向,表現為皮膚、黏膜出現小的、針刺樣紅點;血小板計數為(30-50)×10^9/L左右時,可引起自發性出血,頸部、腿部等局部皮膚出現紫癜、淤青樣表現,以及牙齦、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等。若此時出現磕碰、刀傷等引起開放性傷口常愈合較慢,若傷口面積過大,還可引起出血不止;血小板計數<30×10^9/L后,持續降低還可引起臟器出血,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甚至引發腦出血,嚴重者危及生命。可能還會伴有頭暈、惡心、易疲勞、乏力、黑便等癥狀。
血小板減少還可能會出現疲勞、乏力、精神不振等,隨血小板持續減少而加重。血小板減少常與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有關,因此建議完善檢查后積極治療,以便良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