齲齒,俗稱“蟲牙”或“蛀牙”,其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從牙釉質的微小損傷開始,逐步深入牙本質,最終導致牙齒結構的嚴重破壞。這一過程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細菌感染、口腔衛生狀況、飲食習慣以及牙齒本身的抗齲能力。
1、初始階段:齲齒的形成往往從牙菌斑開始,這是由細菌、食物殘渣和唾液混合形成的粘性薄膜。如果口腔衛生不佳,牙菌斑中的細菌會分解食物中的糖分,產生酸性物質,逐漸溶解牙釉質中的礦物質。
2、進展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酸性環境持續存在,牙釉質表面的微小孔隙會逐漸擴大,細菌侵入牙本質層,導致牙齒結構進一步破壞。此時,患者可能會感到牙齒敏感或輕微疼痛。
3、深入階段:若不及時治療,齲壞將繼續向牙齒內部發展,可能引發牙髓炎,出現自發痛、夜間痛等癥狀。此時,需要根管治療來保存牙齒。
4、并發癥階段:在齲齒的晚期,如果仍然得不到有效治療,可能會導致牙齒的完全破壞,甚至引發牙槽膿腫、頜骨骨髓炎等嚴重并發癥。
預防和治療齲齒,關鍵在于日常的口腔衛生維護,如定期刷牙、使用牙線等,以及定期到口腔科進行專業檢查。治療方面,除了常規的填充治療外,還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來控制感染,或者使用止痛藥(如布洛芬)來緩解疼痛。對于嚴重的齲齒,可能需要拔牙或者根管治療等更復雜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