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應根據手術切口類別、手術創傷程度、手術持續時間等因素綜合考慮決定是否預防用抗菌藥物。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原則是什么
1、對于一類清潔傷口,如甲狀腺、乳腺、大隱靜脈等手術,原則上不建議使用抗菌藥物預防。但是,如果患者年齡較大,而且術前合并有慢性肺部感染等疾病,又或者患者體內既往有植入物,如關節置換、支架置入等,建議可給予頭孢二代抗感染治療,比如頭孢克洛、頭孢呋辛等。
2、對于二類切口,如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腹腔鏡下胃癌根治等手術,給予預防性抗感染藥物多在術前30分鐘內用藥。如果手術超過了3小時,術中需要追加一組抗生素的用藥。手術結束后多在24小時內停用抗菌藥物。
3、一般來說原則上預防性用藥不超過48小時,如果患者術后查血提示白細胞持續升高,出現寒戰、高熱等癥狀,建議依據患者的血培養和膿液培養結果來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制定相應的抗感染治療方案。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建議遵醫囑使用,避免自行延長用藥時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那么濫用抗菌藥物,到底會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呢,我們所說的濫用,就是該用的時候用錯了,不該用的時候呢又用了,那么這種濫用呢,所導致的危害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呢,就是細菌耐藥的產生,那么我們知道,其實我們正常的人體啊,各個部位,它都是有自己一個,正常的菌群結構的,那么如果我們濫用的話,會導致濫殺無辜,就把一些正常的菌呢,也給殺滅了,那么這樣子呢,就會導致一個菌群的失調,或者引發一個二重感染,那我們知道在以前,最開始紅霉素上市的時候,它對于溶血性的鏈球菌,所導致的一個扁桃體炎,有非常好的一個效果,但是現在呢,這個菌對紅霉素的耐藥率,已經高達百分之八十,其實就是基本上,已經沒有什么效果,這就是一個,細菌耐藥所導致的一個危害。那么第二個呢,就是我們隨意的更換,或者增加抗菌藥物,所導致的不良反應的一個產生,嚴重的呢還會導致,我們機體一個,肝腎功能的一個損害。第三個呢,就是這種濫用呢,造成了一個醫療資源的一個浪費,而且呢對我們國家,醫保的一個負擔也是增加的。01:34
-
結石的手術原則是什么?上尿路結石也就是腎結石和輸尿管結石,如果雙側輸尿管結石的時候患者會問我先處理哪一側,根據患者的情況如患者的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同時取出,如果患者身體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先處理梗阻嚴重的那一側,針對雙側輸尿管結石針對一側腎結石一側輸尿管結石的時候我們教科書上都寫著先除了輸尿管結石。02:02
-
內科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原則在內科有一些情況是可以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用于預防一種或兩種特定病原菌入侵體內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細菌入侵者往往無效。預防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長期預防用藥常不能達到目的。患者原發疾病可以治愈或緩解,預防用藥可能有效。原發疾病不能治愈或緩解者,比如免疫缺陷病人,預防用藥應盡量不用或者少用。語音時長 1:12”
-
抗菌藥物聯合用藥的目的是什么?一、發揮藥物的協同抗菌作用,用以提高藥物療效。二、延緩或減少耐藥菌株的出現。三、對混合感染或不能做病理學診斷的病歷聯合用藥,可以擴大抗菌范圍。四、可減少個別藥物劑量,從而減少藥物毒副反應。語音時長 0:52”
-
手外傷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嗎外傷暴露面積大、暴露時間長、沙土污染創面,清潔傷口后可以使用抗菌藥物,但沒必要選擇頭霉素類,選個一代頭孢菌素行了,如頭孢拉定和頭孢唑林。但是一般小外傷沒必要。 手外傷感染在臨床上也是常見的,往往是擠壓嚴重、軟組織損傷重,清創不徹底,術后未及時應用抗生藥物。
-
抗癲癇藥物的用藥原則是什么病情分析:抗癲癇藥物首先以單藥治療為主,從小劑量開始緩慢逐漸增加劑量,直到能夠控制患者最大程度上不發作,而且沒有臨床不良反應或者是很少的不良反應的最低劑量。若是單藥控制欠佳的話,才可以考慮進行聯合用藥等。換藥的時候也應該逐漸增加新藥,逐漸減少舊藥的用量,不能突然換藥。意見建議:癲癇患者平素應該嚴格遵醫囑口服藥物,不能隨便的減藥、換藥,甚至是停藥,否則容易導致病情反復或者是更加嚴重。患者平素也應該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到專科門診進行復診。
-
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用藥原則是什么在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對于預防手術部位感染至關重要。其預防用藥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對于清潔傷口,如甲狀腺、乳腺手術等,通常不推薦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這是因為這類手術感染風險相對較低,過度使用抗菌藥物可能導致耐藥性的產生。然而
-
清潔手術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清潔手術是指手術為人體的無菌部位,局部沒有炎癥也無損傷,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不需要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僅在下列情況時可考慮應用,手術范圍大,時間長,污染機會增加,手術可能涉及重要臟器,一旦發生感染,將造成嚴重后果者,異物植入手術,高齡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