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白血病與白血病雖然名稱相似,但實質上有顯著的區別。類白血病又稱為類白血病反應,是一種由于感染、腫瘤等原因引起的外周血白細胞顯著增高現象,但并非真正的白血病。相對而言,白血病則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由造血干細胞的惡性克隆性增生導致。
1、病因差異
類白血病常由某種感染、中毒、惡性腫瘤或藥物反應等因素觸發,導致白細胞總數異常升高,甚至可達50×10^9/L以上。而白血病則是由于骨髓中異常的白細胞無限增殖,并浸潤至其他器官和組織,同時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2、臨床表現不同
類白血病患者除白細胞升高外,一般無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的癥狀,且脾臟通常不大或輕度腫大。白血病患者則常伴有貧血、出血、感染和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3、治療方法迥異
類白血病主要以治療原發病為主,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停用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的藥物如維生素B12、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或針對腫瘤進行放化療。而白血病的治療則包括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常用藥物包括阿糖胞苷、柔紅霉素、長春新堿等。
4、預后效果不同
類白血病在去除誘因后,血象可逐漸恢復正常,預后良好。白血病則治療過程復雜,預后因個體差異和病情嚴重程度而異,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進行骨髓移植。
綜上所述,類白血病與白血病在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和預后效果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正確診斷和鑒別診斷對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