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作為中藥材,以補氣固表、利水消腫著稱,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而炙黃芪,作為黃芪的炮制加工品,經過蜜炙后,其補中益氣、治內傷的效用更為顯著。
黃芪,性甘溫,歸肺、脾經,是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的良藥。它不僅能補氣升陽,對于中氣下陷所致的臟器下垂有顯著療效,還能通過補氣利水,改善氣虛導致的水腫、尿少。此外,黃芪的托毒生肌作用,使其在治療瘡瘍久不收口、皮膚潰爛時表現出色。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黃芪具有抗疲勞、抗氧化、調節血糖和維護心血管健康等多重功效。
炙黃芪,則是黃芪經過蜜炙炮制后的產品,其功效在黃芪的基礎上更偏重于補中益氣。炙黃芪能夠增強身體的能量水平,改善乏力、頭暈及四肢麻木等癥狀。同時,它還能行血通痹,對于因氣虛血滯導致的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有良好療效。此外,炙黃芪對血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使低血壓患者的血壓上升并保持穩定,又能通過擴張外周血管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
在臨床上,黃芪和炙黃芪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如補中益氣丸中的炙黃芪與黨參、炙甘草等合用,增強了補中益氣的效果;而黃芪則在當歸補血丸中與當歸配伍,共同發揮補養氣血的作用。無論是黃芪還是炙黃芪,在使用時都應遵循醫囑,根據個體情況合理選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