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全稱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這種病毒會損害肝臟的功能,長期未經治療或控制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有可能逐漸發展為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個慢性進行性的疾病過程,其中,乙肝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續復制和肝臟的反復炎癥損傷是導致肝硬化的關鍵因素。具體來說,乙肝病毒會激活機體的免疫清除過程,導致肝細胞受損。隨著肝細胞的反復損傷和修復,肝臟內會形成纖維隔和假小葉,最終導致肝臟結構變形、變硬,形成肝硬化。
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時,積極控制病毒復制和減輕肝臟炎癥是至關重要的。常用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包括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和丙酚替諾福韋等,這些藥物能夠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降低肝臟炎癥活動,從而延緩或阻止肝硬化的發生。
此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定期接受肝病體檢,及時發現并治療肝炎活動。
2、避免飲酒,以免加重肝臟負擔。
3、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
4、遵醫囑規范用藥,不隨意停用或更改治療方案。
5、若出現肝硬化跡象,如腹水、消化道出血等,應立即就醫。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確實可能會導致肝硬化,但通過積極的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大大降低這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