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全稱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續感染導致的慢性疾病。當乙肝病毒在患者體內復制活躍時,抗病毒治療成為關鍵。但何時啟動抗病毒治療,需根據病毒復制程度及其他因素綜合判斷。
乙肝病毒DNA是判斷病毒復制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若乙肝病毒DNA檢測呈陽性,且病毒量超過10的4次方IU/mL,即表明病毒復制較為活躍,此時傳染性較強,應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
肝功能異常也是抗病毒治療的指征之一。當谷丙轉氨酶(ALT)或谷草轉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標顯著升高,說明肝臟已受損,及時抗病毒治療有助于減輕肝臟炎癥,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對于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患者,抗病毒治療更是刻不容緩。這些階段是乙肝進展的后期表現,抗病毒治療能夠減緩甚至逆轉纖維化進程,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
在抗病毒治療方面,拉米夫定膠囊、雙環醇片及安絡化纖丸等藥物是常用選擇。它們通過不同機制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減輕肝臟炎癥,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
然而,抗病毒治療并非一蹴而就,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用藥,并定期監測病毒復制情況和肝功能狀態。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也是提高抗病毒治療效果、保護肝臟健康的重要輔助措施。
總之,乙肝病毒復制活躍時,抗病毒治療至關重要。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在用藥和就醫過程中,務必遵循醫囑,確保治療的安全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