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補脾腎需要通過調補脾腎的精氣來實現。患者可以服用具有脾腎雙補、固精養精作用的中成藥調理,同時配合日常飲食調節,還可以搭配中醫傳統理療方法,效果都是不錯的。
傳統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腎中精氣為人體氣、血、津、液的化生之源。腎精不足,無以化生陽氣,則會腎陽虛衰,陽氣內虛,無以溫煦機體,就會出現精力不足、性欲減退、四肢乏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癥狀。然而人體精氣的形成包括腎之先天之精和脾之后天之精,因此,調補脾腎應當固精養精,固養結合。
臨床中可以固精養精、調補脾腎的藥物有很多,比如一般使用的固精補腎丸等。該藥方中含有杜仲、巴戟天、肉蓯蓉等18味藥,其中牛膝、山茱萸、菟絲子等強筋骨、固腎精、止泄瀉,發揮固精的作用;茯苓、石菖蒲、山藥等排濁祛濕、補脾養精,發揮健脾的功效,諸藥配伍,可以發揮不錯的調理效果。患者在用藥中還可以遵醫囑取太溪穴、涌泉穴、腎盂穴等穴位,同步實行針灸療法。在日常生活中建議患者多吃含有優質蛋白的食物,比如大豆、精豬肉、牛肉等。
如需用藥,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專業用藥知識,可以咨詢專業的醫生或者藥師,在其指導下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