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發病機理主要是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進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這一過程涉及多種因素,包括脂質代謝異常、血管內皮損傷、炎癥反應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等。
脂質代謝異常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高血脂狀態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積累,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礙血液流動。血管內皮損傷也會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高血壓、吸煙、糖尿病等因素均可損傷血管內皮,為脂質沉積提供條件。炎癥反應在冠心病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白細胞和炎癥介質在損傷的內皮處積聚,加劇了斑塊的形成和增長。血流動力學改變,如血流剪切力、血流速度和流向的異常,也會對血管內皮產生影響,從而參與冠心病的發展。
在治療冠心病時,可選擇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用于降低血脂,特別是LDL-C。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用于預防血栓形成。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用于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肌耗氧量。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可改善心室重構,降低血壓。冠心病的發病機理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綜合考慮多種治療手段以改善患者預后。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方式的調整,如戒煙、合理飲食和規律運動,也是預防和治療冠心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