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缺血一般是指心肌缺血,通常會出現ST-T段和T波的改變,心肌缺血一般可發生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等情況。
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栓塞等引起的冠狀動脈對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具體病因包括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增多等,供血不足是主要的病因。此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等因素也可以死誘發心肌缺血。
心絞痛通常是心肌缺血具有代表性的類型,特點為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常發生,可分為穩定型、不穩定型和變異型心絞痛。
心肌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可導致心肌細胞壞死、瘢痕形成,心肌間纖維組織增生,稱為缺血性心肌病,亦稱為心肌纖維化。其特點為心臟變得僵硬,逐漸擴大,發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由于大部分心肌缺血患者都是繼發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從飲食上來說,要注意低脂、低鹽,注意控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防止動脈硬化進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