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臨床上稱為血吸蟲肝病,一般有發熱、腹瀉、肝大、脾大等癥狀,可以吃阿苯達唑、地塞米松等藥物。
血吸蟲性肝病是血吸蟲寄生在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變為肝與結腸由蟲卵引起的肉芽腫。急性期癥狀有發熱,肝腫大并有壓痛,腹瀉或膿血便,血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等,慢性期癥狀以肝脾腫大為主,晚期則以門靜脈周圍纖維化為主,可發展為門靜脈高壓癥,巨脾與腹水。
一般采用藥物進行驅蟲治療,可以應用吡喹酮、阿苯達唑等藥物。對于急性期有高熱癥狀的患者,還可以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常用的有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等。
血吸蟲肝病的預防需要控制傳染源,盡量不要接觸有血吸蟲的水域,日常不要喝生水,盡量不要吃生食,尤其是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