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小兒時期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要是由于大腦內某些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的局部和全身肌肉的抽搐等,目前癲癇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為主,由于此病是慢性疾病,因此患兒常常需要服藥四到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能會引起患兒行為的改變,出現多動癥的一些表現,其中引起患兒行為改變的,最為常見的是苯巴比妥,長期服用苯巴比妥的患兒即使是正常的劑量,也有約40%可能出現性格和行為的改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上課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學習成績下降。
苯妥英鈉還可以引起患兒認知功能的改變,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的表現,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的藥物盡管有良好的抗癲癇效果,但也有關于影響患兒行為的報告,不過抗癲癇新藥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比較少,程度也輕,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而引起的兒童多動的現象與多動癥并不是一回事,不應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