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飯后胃疼考慮是食物刺激、飲食量大、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原因所致,應根據不同原因選擇不同方式改善。身體出現不適癥狀后,建議及時就醫。
1、食物刺激:
如果在吃飯的時候,喜歡吃一些刺激性大的食物,比如山楂、檸檬、辣椒、生姜以及芥末等,就容易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引起胃疼的情況出現。如果是該因素導致,通常無需做特殊治療,及時調整飲食習慣后即可以改善。飲食方面可以選擇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雞蛋羹、軟面條等。在烹飪食物的時候,盡量選擇清蒸、燉煮、清炒的方式制作,避免食用油炸、燒烤等方式烹飪。
2、飲食量大:
如果一次性吃過多的食物,也會增加胃部負擔,引起胃疼、胃脹等情況出現。建議平時養成少吃多餐的習慣,每天可以吃3~4餐,每餐保持7~8分飽,避免暴飲暴食。
3、功能性消化不良:
該病是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而引起的,患病后會導致胃腸蠕動速度減慢,過多食物在胃腸道內堆積,使患者出現餐后飽脹感、中上腹痛或燒灼感等臨床癥狀。若與該病有關,可以遵醫囑服用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以及多潘立酮片等藥物進行治療,用藥時可以選擇在餐前服用。
4、慢性胃炎:
該病是指發生在胃黏膜部位的慢性炎癥,當炎癥部位受到食物刺激時,可能會使患者不適癥狀加重,比如胃疼、胃脹、惡心等。此時可以遵醫囑服用阿莫西林膠囊、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與碳酸鎂片等藥物進行治療,用藥時可以遵醫囑使用溫開水送服。
5、胃潰瘍:
是指胃內壁粘膜或更深層出現了潰瘍性病變,當潰瘍面受到食物刺激后,就容易引起胃疼,同時還會伴有反酸、惡心、腹脹等臨床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吐血以及黑便等表現。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膠體果膠鉍膠囊、枸櫞酸鉍鉀顆粒,香砂養胃丸等藥物進行治療。患者在應用此類藥物時,可以遵醫囑與吃飯的時間間隔半小時到一小時,以免影響藥效發揮。
恢復期間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受到不良情緒刺激,及時戒煙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