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板后跟底痛,醫學上稱為跟痛癥,是一種常見的足部問題。其主要原因包括跟骨骨刺、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多因長期勞損、外傷或鞋子不合適等誘發。治療時,需根據具體病因采取相應措施,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1、跟骨骨刺:跟骨骨刺是跟骨局部骨質增生形成的突起,常因長期站立或行走導致跟骨負擔過重所致。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引發炎癥反應,導致疼痛。
2、跟腱炎:跟腱炎是跟腱與跟骨連接處發生的炎癥,多見于運動員和長期穿高跟鞋者。過度使用或不當使用跟腱,可造成跟腱損傷,引發炎癥和疼痛。
3、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受到長期過度牽拉而引起的慢性炎癥。常見癥狀為晨起時第一步疼痛明顯,行走后逐漸緩解,但長時間行走后又會加重。
治療時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減輕疼痛和炎癥。包括熱敷、冷敷、按摩和拉伸等,有助于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選擇合適的鞋子,控制體重,以減少腳部負擔。預防腳板后跟底痛,關鍵在于減少腳部負擔,避免過度使用。日常生活中,應選擇合適軟硬度的鞋子,定期做腳部按摩和拉伸,以保持腳部健康。若疼痛持續不減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便專業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