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在臨床中是指腸鏡檢查,一般情況下出現頻繁腹瀉、便血、腹部包塊、鋇餐報告顯示腸道存在狹窄和潰瘍等病變、進行腸息肉切除等情況的時候需要做腸鏡檢查。若身體出現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1、頻繁腹瀉:
腸鏡檢查是借助于安裝在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探頭,將鏡下圖像顯示在監視器屏幕上,以便醫生觀察腸道黏膜病變的一種檢查方式。當患者出現頻繁腹瀉而又無法及時明確病因時需要進行腸鏡檢查,能夠幫助醫生明確腸道內的病變情況,從而對疾病進行診斷。
2、便血:
如果患者出現了不明原因的便血癥狀,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腸鏡檢查,能夠發現腸道中是否存在潰瘍及破潰出血的情況,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3、腹部包塊:
當腹部出現包塊時,考慮是腹壁疝、腸結核、腸梗阻等疾病引起的,需要進行腸鏡檢查確診,檢查后能夠幫助醫生對腸道內的結構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明確具體病因。
4、鋇餐報告顯示腸道存在狹窄和潰瘍等病變:
當鋇餐報告顯示腸道存在狹窄和潰瘍等病變時,需要及時進行腸鏡檢查,可以對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進行診斷。
5、進行腸息肉切除后:
進行腸息肉切除后,在復查時患者需要進行腸鏡檢查,以便醫生及時了解手術治療的效果,明確腸道的恢復情況。
進行腸鏡檢查之前需要將腸道清潔干凈,做完腸鏡檢查,24小時之內應注意清淡飲食,如果進行了腸息肉切除、止血、活檢等有創操作,則需要禁食1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