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是中醫常見的一種胃腸疾病,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呃逆噯氣、消化不良等癥狀。此病多因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影響胃的正常功能。治療時,中醫注重疏肝和胃,以下為其詳細解析及治療方法。
一、病因與癥狀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情志不遂,則肝氣郁結,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形成肝胃不和。患者常感胃部脹滿疼痛,伴有噯氣、反酸,且情緒波動時癥狀加重。
二、治療原則
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首要原則是疏肝解郁,和胃止痛。通過調理氣機,恢復肝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藥物選擇
1、柴胡疏肝散:以柴胡為君,疏肝解郁,輔以香附、枳殼等增強疏肝行氣之力,適用于肝氣郁結較重的患者。
2、逍遙散:含有柴胡、當歸、白芍等,既能疏肝又能養血,適用于肝血不足而致的肝胃不和。
3、半夏瀉心湯:以半夏為君,降逆止嘔,配合黃芩、黃連等苦寒之品,形成辛開苦降之勢,適用于胃氣上逆,伴有寒熱錯雜的患者。
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重視生活調理,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膩之品。
治療期間,患者應定期隨訪,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需綜合藥物與生活調理,以疏肝和胃為要,方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