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胎剖宮產懷二胎是否會有風險是因人而異的,當在剖宮產后一年內懷二胎時,這時可能會對存在一定風險,當經過3-5年時間之后再懷二胎,一般是不會有風險的。孕婦要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明確懷二胎的最好時間,在平時要做好腹部的保暖工作,適當的喝些溫水,盡量減少對子宮的刺激。
第一胎剖宮產懷二胎的話是否會有風險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第一胎是脊柱裂可以要第二胎嗎有的患者家長比較關心,第一胎是脊柱裂,我可以要第二胎,可以是可以,但是有風險。出生過,生產過先天性脊柱裂的孩子,這樣的孕產婦第二胎,再出現脊柱裂的風險明顯增大,各家統計不一樣。有的認為是增加了6到8倍,還有的認為比這還高,所以它的風險是明顯增大。當然,如果你還想要的話,那就有一些預防的措施:第一,要加大葉酸的口服量,剛才我說過正常的孕婦都要服葉酸,在孕前三個月和孕后三個月要吃0.4毫克的葉酸,當你第一胎要生產過這種脊柱裂畸形的孩子,要加大10倍劑量服葉酸,也就是說要吃4毫克,正常孕婦吃0.4毫克,那你生產過畸形孩子的要吃4毫克,增加10倍。第二,那就要更加注意避免一些有害因素,千萬避免什么感冒、感染這些,其他還有一些因素,肥胖、糖尿病,都可以加重出生畸形的風險。第三,很重要就是夫妻雙方,要去做一些基因的檢查,染色體的檢查,看你雙方有沒有染色體基因的缺陷,出生過畸形孩子的。如果找我的話,因為全國很少做檢查的,只是局限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可能做這項檢查,需要做檢查再和我聯系做基因染色體的檢查,夫妻雙方都要做檢查的。02:48
-
唇腭裂影響下一胎嗎先天性唇腭裂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就遺傳因素來說,目前已知有一些基因可能是與先天性唇腭裂的發生相關。目前的統計學上的觀點是這樣的,如果父母雙方都沒有唇腭裂,那么子代產生唇腭裂的幾率就是每600到800個里面有一個。如果父母雙方有一個人有唇腭裂,子代發生唇腭裂的幾率就是在4%左右。那么如果父母雙方都是正常,子代里面第一胎是先天性唇腭裂,那么他的第二胎發生唇腭裂的幾率也是在4%左右。01:05
-
懷二胎肚子比一胎大一般情況下懷二胎的肚子要比一胎大一些。因為生完一胎之后,腹壁會有一些肌肉和脂肪。造成懷二胎的時候腹部的肌肉脂肪比較偏多,所以顯得肚子比一胎的時候大一些。孕期一定要控制體重,不要讓孕媽媽的體重和寶寶體重長得過大,這樣更有利于自然分娩。平時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勞累、避免著急上火、均衡營養、定期做產前檢查。低鹽、低糖、低脂飲食,不要吃得過于油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果隨時有腹痛、陰道流血的情況隨時去醫院做檢查。語音時長 1:03”
-
一胎高血壓二胎會有嗎一般情況下如果一胎就有高血壓的情況,生二胎的時候還會再一次出現高血壓的情況,所以一定要注意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首先就是生二胎的時候,年齡一定不要太大,盡量的不要超過三十五歲,因為三十五周歲就屬于高齡產婦了,在妊娠期間出現高血壓的風險以及并發癥的風險會更大。其次就是在整個孕期期間飲食一定要注意,要低鹽低脂飲食,盡量不要吃過咸,過重口味的食物,而且一定要注意補充鈣質,鍛煉身體,控制好體重,嚴格控制整個孕期的體重,不要胖的太快。做好產前檢查,在懷二胎的時候,一定要定期做產前檢查,不可以熬夜,過度勞累,也不可以做一些沉重的工作,劇烈的運動,這些情況都要注意。語音時長 1:35”
-
第一胎剖宮產懷二胎的話是否會有風險病情分析:第一胎剖宮產懷二胎的話會增加了一個子宮破裂的風險。但是子宮破裂出現的幾率還是很低的,想減少子宮破裂的風險的話,可以兩次剖腹產間隔時間在至少兩年以上。意見建議:第一胎剖宮產如果準備生二胎的話,至少在第一胎剖宮產術后一年以上在懷孕。懷孕期間定期的檢查,懷孕期間合理膳食,適當活動,避免出現巨大胎兒的情況。
-
懷第一胎會早產嗎病情分析:懷第一胎如果沒有早產的高危因素是不會早產的。早產是指懷孕28周以后,不足37周之間分娩。因多種因素導致宮縮的出現,進行出現宮頸的縮短和宮口的擴張,從而出現早產。而早產兒因各個臟器發育相對不夠完善,出生后需要轉兒科。意見建議:孕期建議孕婦注意保持心態的平衡,好好的休息,注意孕期衛生與保健。避免過度勞累。孕后期禁止性生活。一旦出現下腹墜脹疼痛,陰道見紅等早產征兆,應臥床休息。
-
一胎剖宮產二胎可以順產嗎一胎剖腹產,如果條件允許,二胎是可以順產的。建議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看有沒有符合順產的條件。1、要看第一胎剖腹產的原因,有沒有嚴重的產科并發癥,比如:妊高癥以及前置胎盤等。2、胎兒在肚子里情況必須良好,胎兒沒有缺氧等。3、看子宮的切口愈合是否良
-
懷二胎肚子比一胎大一般情況下懷二胎的肚子要比一胎大一些。因為生完一胎之后,腹壁會有一些肌肉和脂肪。造成懷二胎的時候腹部的肌肉脂肪比較偏多,所以顯得肚子比一胎的時候大一些。孕期一定要控制體重,不要讓孕媽媽的體重和寶寶體重長得過大,這樣更有利于自然分娩。平時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勞累、避免著急上火、均衡營養、定期做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