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在中醫被稱為“心衰病”,這一病名直觀地反映了心臟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中醫理論認為,心衰病是由于心臟氣血陰陽不足或外邪侵襲,導致心脈瘀阻、心體受損,進而出現心悸、氣喘、水腫等一系列癥狀。
一、心衰病的中醫認識
中醫將心衰病歸屬于“心悸”、“喘證”、“水腫”等范疇,認為其病位在心,但與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心衰病的發病機理復雜,多因久病體虛、年老體衰、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因素誘發。
二、心衰病的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心衰病遵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原則,通過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方法,以改善心臟功能,緩解癥狀。
三、在治療心衰病時,中醫常選用以下藥物:
1、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功效,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
2、丹參:活血化瘀要藥,可改善心臟微循環,減輕心肌缺血。
3、葶藶子: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適用于心衰病伴水腫者。
除了藥物治療外,中醫還強調心衰病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合理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及保持平和的心態。
心衰病是中醫對心力衰竭的稱謂,中醫治療心衰病注重整體調節和個體化治療,通過綜合運用中藥和調養措施,旨在恢復心臟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