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歸因于外感風寒濕邪、內傷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以及經絡痹阻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頸部筋骨失養,進而引發頸椎結構與功能的異常。
1、外感風寒濕邪:頸部是人體較為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風寒可使頸部筋脈拘攣,濕邪則易阻滯氣血運行,長期如此,便會導致頸椎僵硬疼痛。
2、內傷肝腎不足: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時,筋骨失于濡養,頸椎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便會下降,容易出現退行性改變。
3、氣血虧虛: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虧虛時,頸部筋肉得不到足夠的滋養,易出現頸椎酸軟無力、頭暈目眩等癥狀。
4、經絡痹阻: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若頸部經絡因各種原因痹阻不通,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頸椎部位的營養和代謝受到影響,從而發病。
在治療頸椎病時,中醫常采用針灸、推拿等手法來疏通經絡,配合中藥如葛根、羌活、威靈仙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同時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使用如枸杞子、菟絲子等滋補肝腎,或者當歸、黃芪等補益氣血的藥物,以全面調理身體,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頸部的保暖,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以預防頸椎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