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診斷主要基于病史、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的綜合評估。患者通常具有持續超過6個月的肝炎病史,臨床表現包括乏力、食欲減退、肝區不適等。實驗室檢查顯示肝功能異常,如轉氨酶升高,影像學檢查可能發現肝臟結構改變。治療藥物包括抗病毒藥物、保肝藥物及免疫調節藥物等。
一、診斷依據
1、病史和癥狀:患者有長期肝炎病史,常伴有乏力、肝區疼痛、黃疸等癥狀。
2、肝功能檢查:血液中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等指標升高,反映肝細胞受損。
3、影像學檢查:超聲波或CT掃描可能顯示肝臟腫大、脂肪肝或纖維化等異常。
二、治療藥物
1、抗病毒藥物:如干擾素、拉米夫定等,用于抑制病毒復制,減輕病毒對肝臟的損害。
2、保肝藥物:例如水飛薊素等,旨在保護和修復受損的肝細胞。
3、免疫調節藥物:如胸腺肽、轉移因子等,用于增強機體免疫力,輔助抗病毒治療。
此外,對于慢性肝炎的治療,還需注意合理飲食、充足休息,并定期接受醫生的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