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應該掛骨科。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種原因引起的系統性骨病,其特點是單位體積內骨量下降和微細結構遭到破壞,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險性變大。該病好發于絕經期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質疏松掛號掛什么科
骨質疏松的簡述:
骨質疏松的治療:
1、營養:
加強營養對治療骨質疏松癥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包括鈣、維生素D、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從兒童時期起,日常飲食應有足夠的鈣的攝入,成人為800~1000mg,絕經后婦女每天1000~1500mg,65歲以后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的患者,推薦鈣的攝入量為1500mg/天。維生素D的攝入量為400~800U/天。
2、藥物治療:
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抑制骨吸收藥,包括鈣劑、維生素D及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雌激素以及異黃酮;第二類為促進骨形成藥,包括氟化物、合成類固醇、甲狀旁腺激素以及異黃酮。
3、運動:
運動有助于維持骨量。絕經期婦女每周堅持3小時的運動,總體鈣增加。但是運動過度可導致閉經者,骨量加快丟失。運動還能提高靈敏度以及平衡能力。
4、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應用于骨質疏松癥骨折的病人。
骨質疏松的飲食注意:
骨質疏松癥患者,注意要合理膳食,多吃點營養的,多食用含鈣、磷高的食品,如魚、蝦、牛奶及其乳制品、雞蛋、豆類、綠葉蔬菜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鼻竇炎掛號掛什么科鼻竇炎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一種常見多發病,屬于門診常見的四炎一膿里邊的一組炎癥,所以應該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鼻竇炎的主要癥狀,是鼻塞、膿涕和頭痛,一旦出現這樣的表現,就應該積極地到醫院就診,來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明確診斷,包括輔助檢查,比如鼻內鏡的檢查,必要時行影像學的輔助檢查。考慮合并有變態反應因素的時候,還要進行過敏原的檢測,明確有無息肉或食物的過敏現象,以便于進一步的對癥治療,除了應用系統的規范的藥物治療以外,是否必要進行手術治療。01:35
-
骨質疏松看哪個科?骨質疏松癥為一種以骨量低、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是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如果已經發生了骨質疏松,或者骨量減少,應該先去內分泌科。骨質疏松本質上也是一個內分泌的疾病,屬于骨代謝異常。糖尿病以及其他一些內分泌疾病,包括像皮質醇增多癥、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甲亢都可能會加重骨質疏松這種問題。包括吃一些激素的藥物,患者也可能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所以應該先在內分泌科進行初步診療判斷是原發性骨質疏松,還是繼發性的疾病。如果已經發生了骨折可以進一步在骨科進行外科治療。01:29
-
骨質疏松掛號掛什么科骨質疏松掛號需要掛骨科或內分泌代謝科,上述科室醫生通過查體以及病變部位的X線等影像學檢查,結合骨密度測定,可以了解骨質疏松的具體病情。一般骨質疏松往往表現有骨骼部位的疼痛、乏力,在骨密度測定上可以顯示骨質疏松的嚴重程度,X線等影像學檢查能夠發現骨小梁稀疏、局部骨密度下降等骨質疏松的影像學表現。治療上可以應用抗骨質疏松、補鈣的藥物,比如阿侖膦酸鈉、鮭魚降鈣素、維D鈣咀嚼片等。患者要勤曬太陽,適當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語音時長 01:16”
-
骨質疏松掛號掛什么科骨質疏松是多種原因引起,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很多,例如原發性的骨質疏松,繼發性的骨質疏松。例如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降低,甲狀旁腺功能增高,糖尿病,腎病,血液病等,均可以引起骨質疏松的發生。因此骨質疏松的病人掛號,需要根據引起骨質疏松的原因,來選擇相應的科室就診。語音時長 01:19”
-
骨質疏松掛號掛什么科病情分析:骨質疏松是由于多種原因所引起的骨頭質量的下降,骨小梁的稀疏,骨頭脆性增加容易出現骨折。可以到醫院進行就診,如果分科比較詳細的話,可以去骨代謝科室。一般來講可以到骨科就診。意見建議:平時要避免飲酒,避免使用激素類的藥物,適當的曬太陽,積極的多吃一些含有鈣質比較豐富的食物。也可以應用藥物,比如鮭魚降鈣素注射液,唑來磷酸注射液等等。
-
骨質增生掛號掛什么科病情分析:一般來說,骨質增生是掛骨科的。骨質增生主要是由于長期不活動所導致的一種骨骼變異。其主要癥狀就是增生部位劇烈疼痛,用手可明顯觸及腫大。意見建議:骨質增生在治療時主要通過針灸治療和手術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多休息,盡量避免過度勞累,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大喜大悲。
-
骨質疏松掛什么科骨質疏松是一種骨骼疾病,所以可以去醫院的骨科就診,也有醫院有骨質疏松的專科。在有條件的醫院做一個骨密度檢查就可以確診的。建議患者在平常生活中,適當的曬曬太陽,加強運動鍛煉,多吃一些含鈣高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老年人定期到醫院檢查骨密度,這些
-
哮喘掛號掛什么科哮喘是屬于呼吸系統的疾病,所以應掛呼吸內科就診。哮喘,即支氣管哮喘,是由于支氣管遭受各種刺激而產生的一種氣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引起的原因大多與遺傳因素、抵抗力低下、支氣管痙攣、大氣污染、接觸過敏原(化學粉塵、海鮮、花粉、塵螨、皮屑、毛發)、呼吸器管感染、吸煙、氣候變化、感冒、食物添加劑、非甾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