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出血可能是過度挖耳、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中耳炎、鼓膜炎等原因導致,可以通過加強護理、藥物治療等方法改善,出現這種情況后還要及時就醫。
1、過度挖耳:
如果在挖耳時用力不當,可能會使外耳道皮膚的毛細血管破損而引起出血,但是出血量較少。此時要保持局部清潔干凈,避免過度挖耳,一段時間后會自行恢復。
2、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膚被細菌感染后會出現炎癥反應,引起外耳道皮膚水腫、表面滲液以及脫屑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會引發破損,使患者出現耳道出血。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鹽酸環丙沙星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藥物治療。
3、外耳道癤腫:
細菌侵犯外耳道皮膚毛囊以及周圍組織后會形成癤腫,破潰后會引起耳道流膿,還會伴有輕微的出血,并且在張口或咀嚼時有明顯疼痛。可以遵醫囑服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膠囊、羅紅霉素膠囊等藥物治療。
4、中耳炎:
該疾病和病原體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患病后會出現耳部疼痛,還會使耳道排出膿血樣的分泌物,并伴有聽力下降、耳鳴以及耳悶等癥狀。可以遵醫囑服用頭孢氨芐膠囊、青霉素V鉀片、頭孢呋辛酯片等藥物治療。
5、鼓膜炎:
鼓膜部位受到細菌感染后會出現嚴重疼痛感,甚至會引起鼓膜破裂,使耳內流出血液,還可能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頭痛等癥狀。可以遵醫囑服用氨芐西林膠囊、鹽酸環丙沙星片、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等藥物治療。
患者在平時要遠離嘈雜的環境,也不可以經常佩戴耳機,以免影響病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