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的腸道病變特點主要表現為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假膜性炎為典型,嚴重者可發生偽膜性壞死及潰瘍形成。這種疾病由痢疾桿菌引起,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影響腸道健康。
1、病理變化
細菌性痢疾的腸道病變通常累及結腸,尤其是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部位可見腸道粘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并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形成灰白色或灰黃色的細小點狀壞死及淺表的糜爛。這些滲出的纖維素與中性粒細胞、壞死組織、病原菌等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又稱偽膜。
2、臨床癥狀
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黏液膿血便等癥狀。嚴重時可出現中毒性休克和中毒性腦病,表現為高熱、驚厥、昏迷等。
3、治療
治療細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如磺胺類、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旨在殺滅病原菌,緩解癥狀。同時,配合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支持治療也是關鍵。
4、預防
預防細菌性痢疾的關鍵在于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的改善,以及及時有效的疫苗接種。公眾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和水源,減少病菌的傳播機會。
細菌性痢疾的腸道病變以急性卡他性炎癥和假膜形成為主,嚴重時可導致壞死和潰瘍。通過抗生素治療和支持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痊愈。預防措施的落實對于減少疾病傳播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