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就是舌苔。
舌苔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勻地平鋪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因舌苔由胃氣所生,而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因此舌苔的變化可反映臟腑的寒、熱、虛、實,病邪的性質和病位的深淺。舌苔的望診包括望苔色、望苔質兩部分,病態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黃苔、灰黑苔,有時也可發生綠苔(多由白苔轉化而來,常見于溫疫、濕溫,為濕熱郁熏之征)、霉醬苔(紅中發黑、又兼黃色的舌苔,常見于夾食中暑或內熱久郁,主濕熱病日久者),而苔質方面主要可以觀察舌苔的厚薄、舌苔的潤燥、舌苔的腐膩和偏全、舌苔的剝落和消長等。
如果因為舌苔過厚導致患者出現口臭等情況,可以使用工具適當去除舌苔,或使用漱口水等幫助保持口腔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