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發的兒童常見傳染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臨床表現以手足肌膚、口咽部皰疹為特征。針對此病,預防、及早發現和適當治療至關重要。
手足口病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由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等引起。病毒通過接觸傳播,也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臨床癥狀包括發熱,手、足、口等部位出疹,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癥狀。
預防手足口病需從多方面入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在飯前便后和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保持家庭環境衛生,經常通風,勤曬衣被;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接種EV71疫苗以預防重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抗病毒藥物如更昔洛韋膠囊、阿昔洛韋片等可抑制病毒復制。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能緩解疼痛和發熱。若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可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甲潑尼龍片。同時,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滲濕為原則,如使用銀翹散。但需注意,藥物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使用。
手足口病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是自限性疾病,但仍需重視其可能帶來的并發癥。家長和學校應加強預防意識,孩子一旦出現癥狀,應立即就醫,以確保早日康復。